新闻资讯
NEWS

新闻资讯

最专业的美发工作室,让您的美丽从头开始

“众口难调难伺候”——居家养老:为何花钱还得背锅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-Venetian Macao Casino

时间:2025-04-16 22:16:10

  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-Venetian Macao Casino(访问: hash.cyou 领取999USDT)

“众口难调难伺候”——居家养老:为何花钱还得背锅澳门威尼斯人娱乐场-Venetian Macao Casino

  2017年7月份,我到无锡滨湖区某社区调研。社区办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除了常见的老年人活动室,还有一个运转良好的老年人食堂。我们到养老中心访谈时,发现食堂门口贴着本周的食谱,大家都觉得这伙食真心不错,有荤有素还有汤,每天不重样,简直比学校食堂还要好,就是不知道价格多少,分量如何,老年人满意不满意。结果访谈下来却发现,这个养老中心最头疼的就是食堂,负责人的描述总结起来就是众口难调,难伺候。

  食堂现在的提供服务是:为社区70岁以上老人供应午餐(目前有50人报名),餐费5元/人(五保户免费),一个大荤、两个素菜、一个汤、三两半饭。除了极个别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提供送餐服务,其余老人都要自己到食堂来打饭。其实原来的午餐标准并不是这样。开始时,食堂考虑到老年人牙口不好,荤菜都是小荤,有的老人就有意见,问为什么没有大荤,食堂便增加了大排、肉圆、鸡腿等。考虑到老人饭量小,一餐饭吃不了多少,食堂最初供应的米饭就定为二两,结果很快就有老人反映不够吃,米饭增加到三两;没过多久,又有老人反映不够吃,只好又增加了半两。其实三两半饭对于绝大多数老人来说是绰绰有余的,胃口小的都可以吃两餐,但毕竟不能让饭量大的饿肚子,只好一直维持这个标准。如今这个供应标准,其实已经超过了一餐饭的需要量,许多老人都是把饭菜打回去,中午吃不完,晚上热一热当晚餐,实际上解决了两餐的问题。更有甚者,鸡腿大排等大荤菜,打回去都是给孙子孙女吃的,对于带孙子的老人来说,食堂实在提供了不小的方便。据说有个老人,老两口每次交10块钱,打回去的饭菜一直都是他们和儿子孙子4个人吃。

  这些情况,养老中心的人都很清楚,但也不好说什么,反正不是他们掏钱,何必得罪老人,何况有些老人特别喜欢到社区提意见,讲多了,会投诉工作人员服务态度不好。小荤换大荤的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因素就是,那个4口人吃饭的老人,孙子喜欢吃鸡腿、大排等大荤,老人就提要求。这个人话很多,你不答应他他就天天找社区提意见。标准难定,定下来也还是会面临众口难调的问题:有人不吃韭菜,有人不吃洋葱,有人口重,有人口淡……总而言之,标准化供给必须要面临个性化需求的挑剔。食堂师傅尽量满足,实在满足不了,只能让老人迁就,或者浪费:把不吃的菜自己倒掉。按这个供应标准,食堂肯定是亏的,一个老人一餐的成本其实在八九块钱,养老中心曾经做过问卷调查,征求老人对涨价的态度,结果可想而知,大多数人不同意涨价。现在,其他社区老人食堂的餐费都是7块钱以上,这个社区的食堂因为最早开办,标准定得低,但调价看来是没有希望了。

  到绍兴越城区调研时,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。有个社区辖区内街道文化站搬迁,留下了200多平方米的场地,社区按照绍兴市颁布的标准,将其改造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,阅览室、健身房、书画室、厨房等设施一应俱全。按照标准,日间照料服务需要有休息室和床,空间实在不够,社区书记大发奇想:我就买了20把两用的凳子,平时坐着,伸开了可以当床用,不然根本摆不开,而且搞床也没什么用,没人在那睡觉。还有一处变通就是午餐服务,按标准也应该像无锡那个养老中心一样提供午餐,但这个社区的养老中心没有污水排放设施,且地处老城,毗邻居民区,书记也担心厨房油烟扰民,就跟社区一家私人餐馆签了协议,让这个餐馆代为提供订餐服务,反正也没老人订,就是个形式。社区为这个标准化的养老中心投资了10多万块钱,上面按照等级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,奖励了5万块。建成以后,问题来了,不管书记在大会小会上怎么宣传,老人们就是不认可,建成几个月了,没有一个人去那里活动,反而还是坚持到原来那个老旧而且狭小的老年人活动室活动。

  还有个例子,在成都调研时,一位街道党工委书记跟我们吐槽居家养老中心是拍脑袋政策,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居家养老中心任务指标,街道按照每个中心50万元的标准投资建设了几家,书记说上面规定了每个中心的建设标准,都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定的,比如必须要安装跑步机和健身器材,这不是开玩笑吗?老年人跑那去健身,万一受伤了谁负责?结果,上级考核达标后,养老中心无人管理,有的大门紧闭,有的即便利用也主要是作为老年人的棋牌室,更有甚者连器材都被偷走了。

  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做法,就是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,为高龄、独居和失能老人提供上门的生活照料服务。早些年,许多城市政府曾为老人普遍配备专用的电子终端设备,老人有需要可以直接通过终端设备呼叫。生活照料服务由政府向专业社会组织或家政服务机构购买,后者派社工或家政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。虽然名义上服务内容较多,实践中基本只限于打扫卫生这类家政服务。这种形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服务质量难以监管,所谓第三方评估也难以做到精准评判。因为是免费获得,不是自己花钱购买,老人就大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,接受第三方的电话满意度调查时,很少会说不满意。服务人员也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老年人的这种心理,有意缩减服务内容。

  绍兴越城区近年来在实施适度普惠性养老服务补贴,每年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100块钱服务券,老人可以自行到政府指定的服务机构购买服务。按说这种方式要比直接送服务上门更有效,既能照顾到老年人的个性化需要,又能利用一定程度的市场机制,监督服务质量,毕竟老年人可以自己从有限的服务供给方中进行自由选择。让我们很意外的是,调查中许多老年人对此并不满意。100块钱其实能买的服务很少,如果请家政人员上门做保洁,用不了一两次,所以老年人绝大多数选择用来理发(所以老人都习惯叫它理发券)。第一年发的是5张20元面额的,每次理发用一张,老人有意见,因为理发的市场价用不了20元,要求换成小面额的。第二年开始发10张10元面额的,还是有问题,有的老人还是觉得浪费,他原来随便找个剃头铺子,只要几块钱,一次给10块他还是觉得不好;有的老人觉得指定的理发店技术不好,或者有自己习惯去的理发店,认为指定的店太少了。

  廉价甚至免费服务,为什么老年人还是不满意呢?或者说,即使老年人满意,服务供给方却为何并不轻松,甚至牢骚满腹呢?之所以这样说,是因为调查中确实有不少基层干部经常吐槽。每次发放服务券,都是对社工工作细心与耐心程度的极大考验。若不细心,漏掉了哪个人没通知,被漏掉的人就有意见,甚至到社区来闹,打12345投诉。若不够耐心,老人上了年纪记性不好,电话通知几次可能都不记得来取。绍兴一个社区,去年的服务券过了一年还有20多张没人取,这就要求社工反复打电话,实在不行就直接送上门。上级政府要做好事,只要掏钱就行了,但社区是服务投递到居民的最后一公里,具体做事的是社区,但背锅的也是社区。问题出在哪里?

  首先,服务供给方式肯定是要继续完善的。发服务券太麻烦,那就改成直接把钱打到老人的银行卡。2015年杭州下城区试点以卡代券,不过,似乎这个办法没有看到推广的消息,至少我2016年7月在上城区调查时,服务券还是由社区代发。具体操作环节的问题,通过技术性措施,总还是能够逐步完善的。供给环节的完善要解决的是服务能否有效投递给服务对象的问题,但在我看来,更重要还是要在深层次上进行反思,否则,治标不治本。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,一是服务是否提供给了正确的对象,二是是否给服务对象提供了正确的服务。这里,正确也可以替换为合适。

 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,服务是否提供给了正确的对象呢?从我的调研来看,应该说是部分正确。有些服务确实精准地投向了需要的人,比如对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家政服务、送餐服务,确实解决了他们子女不在身边或无子女的基本生活照料问题,再比如对低收入的困难老人,发放生活救助、养老服务补贴,对他们的边际效益是很高的。这些都是老年人群体中的,现实中容易发生问题的也是这个群体,他们是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关爱的。实际上,他们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资源首先关注到的群体,可以将这个群体称为特殊群体。

  特殊群体太特殊了,他们有明显的特征,政策上容易识别,其他群众对他们享受照顾也不会有意见。不过,有些经济发达的城市,政府财力相对较好,在照顾到上述群体后(姑且不论照顾水平),尚有余力,便开始扩大服务供给对象的边界,问题就来了。比如绍兴市的适度普惠性养老补贴,普惠的意思就是补贴对象从特殊群体拓展到了普通老年人,这些老人既不困难也无残障,没有政府提供的补贴或者服务,对他们的正常生活一点影响都没有,他们的资格获取就靠最简单的一条:年龄。适度的意思,就是绍兴政府毕竟还没到财力无限的程度,就给普惠的对象加了一点限定,也就是70岁以上。一般来说,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是高龄老人了,政府很早就有针对他们的高龄补贴,而且越是高龄,补贴越高。绍兴市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服务补贴,就是将本来向特殊群体供给的服务资源扩大化了。无锡社区的老人食堂也是这样,70岁以上就可以廉价就餐。问题是,他们需不需要政府做这个好事呢?很多老人肯定会说需要,这是必然的,有便宜干吗不占。可是,政府资源毕竟有限,何况这些资源是公共的,好钢也要用在刀刃上。

  绍兴一位84岁的朱大爷就说:国家投的钱很多,但是具体到个人头上也就一两百块钱,这点钱起什么作用呢?这个理发票,我觉得除了低保户困难户,我们发这100块钱没有多大意义,谁都不缺这个钱。从我去过的城市来看,基本上现在老年人都可以拿到至少2000块钱以上的退休金,两位老人月收入大几千是很正常的,经济上其实并没有多大问题。现代社会,绝大多数70岁的老人其实身体都还是可以的,生活自理没有问题。向他们提供一些针对特殊群体的简化版的服务,是否真的有必要呢?其中是否暴露出了福利泛化的问题?

  第二个问题,其实上文也有所涉及。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人来说,政府购买或直接提供的生活照料服务,正是他们必需的。必需服务的特点是,服务需求弹性较小,不外乎卫生保洁、身体护理、代购送餐等等,同样的失能老人,需求都是一样的,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甚至生存需要就可以了。因此,必需服务更容易标准化供给,服务对象也一般不会有太多个性化要求,比较容易满足。有些服务却超出了必需的范畴,属于额外服务。向70多岁、完全可以生活自理的老人提供廉价甚至免费就餐服务,就是额外的,向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提供服务补贴,也是额外的,很多地方建设的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中心,提供日间休息、室内健身、心理导等,从实践效果来看,也可以说是额外的。

  额外服务的特点是,它要替代的是服务对象有自我供给能力的那部分需求。自我供给当然是能够实现需求﹣供给相匹配的最有效方式,喜欢什么口味就做什么口味的饭菜,喜欢去哪家理发店就去哪家理发店,各自对自己的偏好和选择负责。显然,额外服务的需求弹性个性化程度比较高,弹性比较大,标准化的供给方式难免发生供给与需求的错位,而且也会存在资源浪费。有的老人就是愿意找不正规的理发摊子理5块钱的头发,你何必让他到指定理发店理10块钱的呢?从调研来看,其实养老服务供给中最容易出问题的,基本上集中在这些额外服务上面。

  大国养老,底线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年人有2972.3万人,比上年增长10.8%;享受护理补贴的老年人74.8万人,比上年大增22.0%;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521.7万人,比上年猛增47.2%。这个人口规模不可谓不大,增长速度也不能说不高,这背后既是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考验,也暗含着对政府公共资源分配的有效性、必要性、公平性的拷问。另一个数字是,截至2018年底,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949万人,占总人口的17.9%,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,占总人口的11.9%。老年人口中,单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就达4000多万,占比接近两成。即使是将这个群体的兜底保障全部做起来,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,更何况目前农村地区的这项工作同城市相比差距还相当的大,我们这个研究机构做农村研究10余年,深感此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。在这种情况下,城市养老公共资源的分配还是出现了泛福利化的问题,实在让人痛心。

  居家养老,被认为是符合我国伦理文化和老年人习惯等国情特点的养老模式,它可以有效弥补机构养老资源不足、成本较高的缺陷,能够为最大多数老年人提供低成本、就近、灵活的养老服务。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老龄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,发展居家养老,也可以减轻建设和维护正规公益性养老机构的财政压力,不失为一种利国利民的养老模式。但是,居家养老到底怎么搞,却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。做得比较成熟的,也都是发达国家,其中最常被拿来做榜样的就是新加坡。津津乐道于新加坡经验其实意义不大,这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国家就算把养老服务做出花来都正常。但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,我们可预期的养老目标还是要定位在雪中送炭的底线保障上,也就是集中有限的公共资源,为相对特殊的老年群体提供最基础的必需服务,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老年人,终究还是主要靠其自身和家庭。

  以此衡量,目前城市中推进的居家养老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泛福利化倾向,特别是部分经济发达的城市,在将针对特殊群体的底线保障扩大化为普通群体的普惠福利上,走得更快,走得更远。各地大力推进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(尤其是日间照料中心)建设,目前看来,也存在背离居家养老低成本的政策初衷。地方政府在推进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设方面,标准其实并不低,且往往越是高标准越能拿到高补贴,反倒是那些需要得到支持进行基本硬件建设的,因为无法达标得 不到奖励。

Copyright © 2018-2024 澳门威尼斯人美发造型设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: